English

千年沧桑的见证

2001-04-06 来源:生活时报 杨澄 我有话说

金王朝很重视本民族人才的培养与选拔,颁行女真大学、女真小学,设国子监、采取双轨制,开科取仕,分期举行女真进士和汉进士的考试,大定十三年(1113)大悯忠寺还做了一次女真人进士的考场,熙熙攘攘,很是兴盛,皇家寺院又成了女真举子跃入官场的龙门。晨钟暮鼓,花木繁盛。过了两年朝廷又拨钱重修了大殿和太子殿。寺庙更辉煌了。然而兴起于蒙古草原的“飓风”正以摧枯拉朽之势,动地而来。

1215年蒙古铁骑攻陷美丽的中都城,一场疯狂的烧杀劫掠、生灵涂炭、宫殿无存。悯忠寺在城外东南郊,存毁未卜,不过从元末时人的诗文中还可以见到对双塔的观音阁的描述,大概那庙还在吧。

古刹多灾难。明初,志书上说,“今寺与塔俱毁,遗址仅存”。是战乱,是地震还是雷火把古庙毁了?不得而知,反正是“遗址仅存”。当过和尚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自然推崇佛教,他的儿子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也必然要隆盛佛事。但重建悯忠寺的事却一直拖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三年(1438)由司礼太监宋文毅等巨阉牵头出资重建了寺院。据现存寺内的碑文记载,这次重建工程浩大:“中建如来宝殿,前天王殿,后观音阁,及法堂、方丈、山门、伽蓝、祖师堂、东西两庑、钟鼓二楼、香积之厨、禅栖之所,次第完缮,以间计者凡一百四十……”以后又修建了大藏经阁。对殿内“复雕塑佛菩萨像,庄严藻绘,视旧规盖有加焉”。里里外外焕然一新,成了今天寺院的格局,英宗题名“崇福寺”。还传旨把一部新刊印的大藏经赐给寺院,放在藏经阁中“永充供养,听所有僧官僧徒看诵赞扬,上为国家祝厘,下与民生祈福。”(《敕谕敕赐崇福禅寺碑》)至今,这部珍贵的明刊大藏经还保存在法源寺的藏经阁中。

清世祖福临崇尚佛教,他说自己的前世就是个出家的和尚。他曾在崇福寺内设诫坛。康熙帝赐御书匾额:“觉路津梁”和“存诫”。雍正皇帝不仅敬佛而且深识佛法。雍正十一年(1735)他发帑重修寺庙,赐名“法源寺”,定为律宗寺庙。他说:“朕惟如来演说经、律、论三藏,而律居其一;又说戒、定、慧三学,而戒居其先,亦如宗门有衣钵之传焉。”(《御制法源寺碑文》)从此,在京城众多的寺庙中,法源寺成为少有的专司传戒授法的皇家古刹。

雍正的儿子乾隆更是崇佛有加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乾隆皇帝亲临寺院,赐御书匾额“法海真源”,高悬大雄宝殿门楣。还题诗一首:“最古燕京寺,由来称悯忠。沧桑已阅久,因草率难穷。名见‘法源称’,实看像教崇。甲寅并雍正,戊戌葺乾隆。是日落成庆,初春瞻礼躬。所期资福力,寰宇屡绥丰。”

今天我们看到的法源寺,虽是明建清修不算十分稀奇,但那花木葱茏的庭院内收藏的文物和蓄藏的故事却是鲜有能比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